“藍印”,無疑是天津樓市近段時間的最熱關鍵詞。距離5月31日,天津取消藍印戶口大限僅剩一個多月,眾多“藍印客”紛紛涌向天津各個售樓處,力圖搶搭“末班車”。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即將失去藍印魅力的天津樓市來說,京津冀一體化或將為其帶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4月25號《新京報》)
  與北上廣蜂擁而至的人群不同,吸引“藍印客”的不是天津的區位優勢,經濟狀況和生活環境,只是一紙條文,一個因教育資源配置不公平引起的對“高考起跑線”的爭奪。眾多外地人涌入天津可以說與市場無關,期冀“一體化”接棒“藍印時代”,是渴望市場資源配置方式替代行政分配資源方式。
  “藍印”的開始與終結都是由一項政策決定,而背後則是戶籍和教育制度的深層次問題。同樣的分數在中國並不意味著可以上同樣的大學,戶籍就是你的出身,就是你的標簽。教育資源的配置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一個人出生的地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以後可以上什麼樣的幼兒園,上什麼樣的大學。眾人對“藍印”的追捧正是反映了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無論“藍印”的開始與終結都不能消弭教育的不公平。
  “藍印”的續集能否被“一體化”續寫則是一個市場問題,一個經濟問題。關於城市圈和經濟圈的概念我們並不陌生,但目前而言,只有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帶和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帶形成了經濟圈。像“環渤海經濟圈”,以及成都、重慶、西安為中心的“西三角經濟圈”都沒有發揮出協同效應。因為經濟圈的形成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一個是有輻射力的大城市作為“群核”,一個是城市間產業分工和協作的“群集”,最後一個是海陸空便捷的交通構成的“群網”。京津冀一體化目前只是一個概念,還沒有實質性的動作。寄希望於“一體化”接棒“藍印”,使人口向天津集聚在短期內是不現實的。
  一紙條文,一個藍色的印章,一個不公平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在天津導演了人口的聚散,“藍印”必然要成為歷史,因為依靠行政干預催生的市場繁榮,是在沒有競爭的土壤、缺乏市場的養料的情況下生長的一株曇花。只有做好城市的“加減法”,大力打造經濟圈的基礎環境,才能有市場的繁榮,那時吸引人口蜂擁而至的才是這個城市本身,而不是一個藍色的印章。
  文/白雲飛  (原標題:“藍印”:一個與市場無關的遷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i23giza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